世人都說曾國藩書生帶兵,行軍打仗奉行六字訣——結硬寨、打呆仗,湘軍作戰憑藉挖壕、築牆、穩紮營、固守營寨,慢慢困死太平軍。戰術雖笨且見效慢,但卻極其實用。
到了解放戰爭時期,國民黨軍也經常使用曾國藩湘軍這個戰術——結硬寨,打呆賬。三大戰役經常看到這種戰術的影子(雖然不是次次都使用這種戰術),結果很快就丟掉了江山。從純軍事角度看,這種戰術的缺陷在哪裡?
首先來看太平天國時期,其實,曾國藩的打仗水平在當時的人眼裡就不行,只是手下的將能打而已,外加太平天國的內訌,成就了他的英明。所以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身能力,還要看手下能力和對手能力,戰爭沒有一成不變的死打法。
世人評價曾國藩長於戰略,拙於戰術,歷史上哪個軍事天才是靠打呆仗贏天下的?也只有曾國藩而已。太平天國內訌成就了他,但凡太平天國不作死,曾國藩哪有機會翻盤,前期太平天國多少次吊打曾國藩,逼得他幾次都想自殺。
打呆仗就是沒軍事天賦的人才做的事,不知道怎麼打,就打呆仗唄,長圍久困,等待對手來攻,說白了這麼打不用動腦子。
「結硬寨,打呆仗」的前提是:
1.你能困住對手,寨沒結好別人就跳你屁股後面了,或者寨結好了,但隨隨便便讓人打穿了。那還玩什麼。
2.你的補給要跟上,步步推進推了沒兩步,彈藥糧食跟不上了也打不了。
從當時的形勢看,首先清廷的經濟資源足以讓湘軍結硬寨打呆仗,作為對手的太平軍也願意和湘軍爭奪城市,其次當時的通訊條件不利於清廷微操。
清軍火炮質量和炮兵戰鬥力大不如康熙乾隆時代的清軍,攻堅力極差,只能用堡壘圍困固守城市發太平軍。對於湘軍來說,只要不輸就是贏,因為有全國後勤支援。
說白了,明朝時袁崇煥的憑堅城用大炮、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,還有解放戰爭中後期國民黨的戰術,都是體量大但是戰鬥力比較虛弱的一方寄希望於通過拼消耗,以自己體量大的長處去克制對手機動力、野戰能力強的優點,不過明朝和國民黨空有巨大的體量,但是因為動員能力差,根本就發揮不出來。
結硬寨,打呆仗」是需要條件的:己方的後勤必須得保證絕對的安全,並且可以有效掐斷對手的後勤。湘軍之所以能戰勝太平軍,水師起到決定性作用。
江南水網密集,誰的水師強,誰就勝,對陸軍而言,江河那就是最好的封鎖線,在水師弱於對手的情況下,想過條中等的河都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。
而且水師決定後勤的補給,雨花台大戰,曾國荃3萬人圍南京,內有瘟疫,外有幾十萬太平軍圍攻,竟然能挺過去,靠的就是長江水路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,武器彈藥、糧食藥品、人員補充,全靠強大的水師保駕護航,沒水師,曾國荃鐵定會輸。
而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,是中國第一支擁有現代化成熟建制的軍隊,也就是哪怕打散了,也能以最小的班為建制進行有組織有紀律的軍事活動,你讓還是舊軍閥體制的國軍怎麼打?
解放戰爭時解放軍已經有了大量的火炮,而且根據地比紅軍時期大了十倍,國軍的碉堡戰術沒用了,四野和三野攻堅都是用重炮平射,碉堡很難阻擋火炮轟擊。
另一方面,解放軍主要採用運動作戰,不斷運動遊走作戰,最後在外圍反包圍國軍,結硬寨急需花時間,不等國軍合圍就已經跳了出去,根本不和國軍玩硬碰硬,國軍的這種戰術只有在第五次反圍剿時,李德那樣的願意把精銳消耗在寸土必爭上才管用,碰見軍事大家只有挨打的份。
這種戰術要求自己方情報靈敏,想想國民黨那睜眼瞎的情報,還是算了。
如果再考慮到動員能力,國民黨那慘不忍睹的動員水平,以及失敗的政治,民心盡失,不失敗就沒天理了。
湘軍的「結硬寨,打呆仗」能打勝仗,國民黨照搬過來怎麼沒用呢?
世人都說曾國藩書生帶兵,行軍打仗奉行六字訣——結硬寨、打呆仗,湘軍作戰憑藉挖壕、築牆、穩紮營、固守營寨,慢慢困死太平軍。戰術雖笨且見效慢,但卻極其實用。
到了解放戰爭時期,國民黨軍也經常使用曾國藩湘軍這個戰術——結硬寨,打呆賬。三大戰役經常看到這種戰術的影子(雖然不是次次都使用這種戰術),結果很快就丟掉了江山。從純軍事角度看,這種戰術的缺陷在哪裡?
首先來看太平天國時期,其實,曾國藩的打仗水平在當時的人眼裡就不行,只是手下的將能打而已,外加太平天國的內訌,成就了他的英明。所以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身能力,還要看手下能力和對手能力,戰爭沒有一成不變的死打法。
世人評價曾國藩長於戰略,拙於戰術,歷史上哪個軍事天才是靠打呆仗贏天下的?也只有曾國藩而已。太平天國內訌成就了他,但凡太平天國不作死,曾國藩哪有機會翻盤,前期太平天國多少次吊打曾國藩,逼得他幾次都想自殺。
打呆仗就是沒軍事天賦的人才做的事,不知道怎麼打,就打呆仗唄,長圍久困,等待對手來攻,說白了這麼打不用動腦子。
「結硬寨,打呆仗」的前提是:
1.你能困住對手,寨沒結好別人就跳你屁股後面了,或者寨結好了,但隨隨便便讓人打穿了。那還玩什麼。
2.你的補給要跟上,步步推進推了沒兩步,彈藥糧食跟不上了也打不了。
從當時的形勢看,首先清廷的經濟資源足以讓湘軍結硬寨打呆仗,作為對手的太平軍也願意和湘軍爭奪城市,其次當時的通訊條件不利於清廷微操。
清軍火炮質量和炮兵戰鬥力大不如康熙乾隆時代的清軍,攻堅力極差,只能用堡壘圍困固守城市發太平軍。對於湘軍來說,只要不輸就是贏,因為有全國後勤支援。
說白了,明朝時袁崇煥的憑堅城用大炮、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,還有解放戰爭中後期國民黨的戰術,都是體量大但是戰鬥力比較虛弱的一方寄希望於通過拼消耗,以自己體量大的長處去克制對手機動力、野戰能力強的優點,不過明朝和國民黨空有巨大的體量,但是因為動員能力差,根本就發揮不出來。
結硬寨,打呆仗」是需要條件的:己方的後勤必須得保證絕對的安全,並且可以有效掐斷對手的後勤。湘軍之所以能戰勝太平軍,水師起到決定性作用。
江南水網密集,誰的水師強,誰就勝,對陸軍而言,江河那就是最好的封鎖線,在水師弱於對手的情況下,想過條中等的河都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。
而且水師決定後勤的補給,雨花台大戰,曾國荃3萬人圍南京,內有瘟疫,外有幾十萬太平軍圍攻,竟然能挺過去,靠的就是長江水路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,武器彈藥、糧食藥品、人員補充,全靠強大的水師保駕護航,沒水師,曾國荃鐵定會輸。
而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,是中國第一支擁有現代化成熟建制的軍隊,也就是哪怕打散了,也能以最小的班為建制進行有組織有紀律的軍事活動,你讓還是舊軍閥體制的國軍怎麼打?
解放戰爭時解放軍已經有了大量的火炮,而且根據地比紅軍時期大了十倍,國軍的碉堡戰術沒用了,四野和三野攻堅都是用重炮平射,碉堡很難阻擋火炮轟擊。
另一方面,解放軍主要採用運動作戰,不斷運動遊走作戰,最後在外圍反包圍國軍,結硬寨急需花時間,不等國軍合圍就已經跳了出去,根本不和國軍玩硬碰硬,國軍的這種戰術只有在第五次反圍剿時,李德那樣的願意把精銳消耗在寸土必爭上才管用,碰見軍事大家只有挨打的份。
這種戰術要求自己方情報靈敏,想想國民黨那睜眼瞎的情報,還是算了。
如果再考慮到動員能力,國民黨那慘不忍睹的動員水平,以及失敗的政治,民心盡失,不失敗就沒天理了。